25年2季度论文集锦_生物医疗

仅搜集收录了部分个人感兴趣的文章,并进行简单记录

1 概念科普

1.1 DeepSeek 赋能专病库建设与运营

2025 年 04 月 03 日 文章链接

DeepSeek 通过三层赋能体系重构专病库价值:

非结构化数据智能解析

  • 非结构化文本的精准解析,提取关键实体(如疾病名称、用药记录、手术操作)
  • 通过跨模态对齐算法(如CLIP改进模型),实现影像特征与文本描述的自动关联

标准化治理与质量控制

  • 内置 SNOMED CT、ICD-10 等标准术语库,自动识别并修正非标准表述
  • 基于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和规则引擎,实时检测异常数据

疾病风险预测与分层管理

  • 基于 XGBoost、Transformer 时间序列模型,支持个性化风险预警
  • 采用结构因果模型(SCM),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

个性化诊疗决策支持

  • 基于强化学习(RL)动态优化用药方案
  • 开发“文本+影像+基因”多模态诊断模型

科研效率革命性提升

  • 集成AutoML工具(如DeepSeek-AutoFE),自动筛选关键变量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CTGAN),合成符合真实分布的虚拟患者数据

联邦学习驱动的跨机构协作

  • 采用 DeepSeek-FL 框架联合训练模型
  • 数据使用记录上链,确保贡献方权益可追溯

动态随访与闭环管理

  • 基于语音识别(Whisper)和意图理解模型,实现自动电话/短信随访
  • 实时监测专病库数据,自动触发预警(比如不良反应)

1.2 荟萃分析:LLMs 诊断能力不及专业医生,部分超越非专业医生

2025 年 4 月 18 日 文章链接

对 83 篇研究论文进行了 Meta 分析,以评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诊断能力

  • 涉及GPT-4(最常用)、Llama3 70B、Gemini 1.5 Pro和Claude 3 Sonnet等多种AI模型
  • 结果显示,AI模型的平均诊断准确率为52.1%,与非专家医生相当;但专家医生的表现优于AI,准确率差距为15.8%。;AI在皮肤科表现突出,但在泌尿科的结论普适性受限。
  • 研究显示,生成式AI具有巨大潜力,但仍面临挑战研究强调AI在医学教育中的潜力,可用于病例模拟和技能评估,但同时也提出了透明度和偏见方面的担忧,并呼吁开发清晰、符合伦理且经过充分验证的AI应用

1.3 基于脑电图的儿童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进展

2025 年 4 月文章链接

全麻儿童 EEG 特征

  • 正常EEG包括delta(1~4 Hz)、theta(4~8 Hz)、alpha(8~12 Hz)、beta(13~25 Hz)和gamma(26~80 Hz)5个频段;全麻药可逆性抑制大脑皮质电活动;随着麻醉加深,EEG波形总体由高频率不规律信号过渡到低频率规律信号,直至出现爆发抑制和等电位
  • 10岁以上儿童全麻时EEG变化与成年人相似,清醒模式表现为beta和gamma振荡
  • 低龄婴幼儿则不同,28~34周早产儿在清醒时经常出现等电位EEG。麻醉状态下,6个月以下婴儿以慢delta振荡为主;4~6个月以上者可见theta和alpha振荡,功率逐渐增加;至10个月后alpha振荡为主要频段;3岁以上儿童的EEG才能稳定包含成年人的所有频段

专有的脑电监测设备参数

  •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丙泊酚浓度与BIS线性相关;术中BIS与年龄也显著相关,1~5岁儿童BIS高于5~12岁儿童;对于低龄儿童,不推荐用BIS 40~60作为适宜麻醉深度指标
  • 熵指数,反映EEG信号的不规则性;状态熵指示镇静/催眠深度,数值范围0~91,40~60为适宜的麻醉深度(成人标准);反应熵间接评估伤害程度或对刺激的反应(体动概率);但3~6岁儿童深度镇静时(UMSS=3分)中位熵指数高于80,全麻水平时(UMSS=4分)中位熵指数也高达60
  • Narcotrend指数,分类为由A(清醒)至F(爆发抑制直至等电位)6级,其中D级和E级是适宜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同时生成数值范围为0~100的NTI,20~64为适宜的麻醉深度;Narcotrend监测仪在小于3个月婴儿应用的可行性尚未得到证实
  • 患者状态指数(patient state index, PSI):数值范围0~100,25~50为适宜的麻醉深度;PSI用于不同年龄全麻儿童的准确性差异较大,1岁以内婴幼儿PSI明显低于1岁以上儿童
  • 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 CSI):数值范围0~100,40~60为适宜的麻醉深度;CSI用于不同年龄全麻儿童的表现不同,对于1岁以下婴儿CSI可靠性较差
  • 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 IoC):40~60为适宜的麻醉深度;IoC用于儿童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较少,IoC能反映2岁以上儿童在丙泊酚麻醉和低浓度七氟醚麻醉时的麻醉深度

非专有的脑电监测设备参数

  • EEG密度谱阵(density spectral array, DSA),1岁以上患者丙泊酚每增加1 mg·kg−1·h−1,beta功率占比减少12.2%,delta功率占比增加5.1%;6个月以下七氟醚麻醉婴儿,DSA各频段功率的百分比与CETSev无关
  • SEF95、SEF90,即脑电频率的95%分位数、90%分位数;在0~17岁全麻儿童中,SEF95在7 Hz以下可插管、7~13 Hz可行外科手术、20 Hz以上对应麻醉苏醒/拔管;在2~12岁七氟醚麻醉的儿童中,将SEF95维持在10~15 Hz能够显著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
  • EEG的delta和alpha振荡的相位‑幅值耦合;10个月~3岁七氟醚麻醉婴幼儿全麻维持期的delta‑alpha相位‑幅值耦合(delta‑alpha平均幅值矢量)明显强于苏醒期

2 模型预测

2.1 预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高流量鼻插管治疗的结果

2025 年 04 月 05 日 文章链接

高流量鼻导管(HFNC)治疗失败:定义为 HFNC 治疗后24小时内需进行无创通气(NIV)、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死亡。

数据说明:

  • 2018年至2023年在意大利摩德纳大学医院呼吸ICU接受HFNC治疗的184例AHRF患者的治疗前2小时内的测量数据进行训练(其中37%为HFNC治疗失败)
  • 外部验证数据集包括567例AHRF患者(22%失败率),其中510例来自巴西最近的RENOVATE试验,57例来自美国的MIMIC-IV和eICU数据库

主要结果:

  •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在所有测试情境中,其内部与外部预测性能均优于所有临床指标
  • 在对567例患者的外部验证中,SVM模型准确率为73%、灵敏度73%、特异度73%,AUC为0.79
  • 当将动脉血气(ABG)数据纳入模型训练时,SVM模型在MIMIC-IV/eICU数据集中的外部验证表现为:准确率83%、灵敏度84%、特异度82%、AUC为0.82

基于SVM模型的决策支持工具,比现有临床指标更为准确的HFNC治疗早期结局预测

2.2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改进过敏性休克的识别

2022 年 10 月 11 日 文章链接

数据说明:

  • 2015-2019 年在美国西北部 2 家综合医疗机构的 516 名过敏性休克潜在事件
  • 训练集:239 个潜在事件中有 154(64%)符合过敏性休克的裁决标准
  • 验证集:277 个潜在事件中有 180(65%)符合过敏性休克的裁决标准

潜在事件的判定路径

  • 路径 1:潜在过敏性休克事件包括急诊或住院期间被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的遭遇
  • 路径 2:门诊期间被诊断为过敏性休克,并在同一天从任何地点诊断出支气管痉挛、喘鸣或低血压,以及/或心肺复苏、肾上腺素或苯海拉明注射的程序代码

特征说明:

  • 47 个结构化特征:人口统计学、符合资格的医疗接触环境、过敏性休克的潜在原因(食物、药物、血液制品或疫苗,或未指定)、近期免疫疗法或静脉对比剂成像、临床干预(例如,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心肺复苏、插管、胰蛋白酶实验室、免疫学随访)、过敏反应史以及竞争性诊断史,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严重感染
  • 100 个非结构化特征:先通过概念总结、知识库、NLP 实体识别等方式,构建了 468 个候选 NLP 协变量;然后根据频率分布和专家判断保留了 100 个 NLP 协变量
  • 三种特征筛选策略:LASSO 正则化,基于中位数聚类(PAM),全部保留

建模结果:

  • 结构化特征 Top5:1)既往过敏反应诊断的年数,2)前一年的过敏反应诊断,3)同一天接受任何影像学检查,以及 4)抗组胺药或 5)皮质类固醇的出院处方
  • 非结构化特征 Top5:1)≥2 次低血压的肯定提及;2)在提及突然发作、肾上腺素注射或过敏性休克诊断时,任何关于呼吸衰竭和血压降低的描述或观察入组;3) ≥2 次皮肤/粘膜受累的肯定提及,以及与过敏性休克诊断提及相邻的呼吸衰竭或血压降低;4) ≥2 次喘鸣的肯定提及;以及 5) 皮肤/粘膜受累和血压降低的描述,与突然发作、肾上腺素给药、过敏性休克诊断或观察入组的提及相邻

2.3 注射药物过敏性休克的 AI 预测模型

2024 年 04 月 05 日 文章链接

数据说明:

  • JADER 数据库,包括 2004 年 4 月至 2020 年 12 月的不良药物反应报告
  • 筛选出 947 种相对更容易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药物进行分析
  • 根据分析和给药途径分别排除了320 种和 400 种药物,最终保留 227 种
  • 使用化学性质和结构相似性作为特征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降维

建模方法:逻辑回归、LASSO、XGBoost、RF、SVM 和 NNW 等六种模型的集成

最终建模结果(多模型集成后的交叉验证 AUC=0.85)

2.4 基于机器学习的全身麻醉期间过敏性休克的危险预测分析

2022 年 12 月 文章链接

数据说明:

  •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所有麻醉病例的麻醉记录
  • 优先收集了 45 例过敏性休克阳性患者的完整术前临床记录
  • 收集接受全身麻醉的 247 例过敏性休克阴性患者的临床数据
  • 基线数据(共 148 个变量):(1)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rinkmann 指数、饮酒史、过敏史、麻醉暴露史和医疗状况,共计 21 个变量;(2)正在进行的药物治疗(七个变量);(3)术前检查数据,如生化筛查、全血计数、血浆凝血试验和术前输血试验(90 个变量);(4)麻醉相关药物(30 个变量)

特征选择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递归特征消除(RFE)、卡方分析、基于相关性的特征选择(CFS)和信息增益率(IGR),最终筛选了 75 个特征用于模型构建

最终建模结果:线性判别分析结合递归特征消除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使用 25 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准确率为 0.867,马修斯相关系数(MCC)为 0.558。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的逻辑回归模型也显示出足够的性能,使用六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准确率为 0.858,MCC 为 0.541

2.5 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分层及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5 年 04 月 文章链接

背景:不同类型择期非心脏大手术后急性肾损伤 (AKI) 流行病学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将术后 AKI 风险因素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可能具有相似病理生理机制的疾病进行比较的研究。

目的:探究择期非心脏手术后 7 天内 AKI 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比较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具有相似病理生理机制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识别 2015-2020 年间所有择期非心脏大手术病例。主要结局:7 天内术后 AKI 发生率(基于 KDIGO 标准,结合肌酐和尿量数据)。

结果:在 13,790 例手术中,1,334 例 (9.7%) 发生术后 AKI,其中 663 例 (49.7%) 于术发生在术后第 1 天。术后 AKI 与围术期并发症(OR 1.8, 95%CI 1.6–2.1)、非计划 ICU 入院(OR 2.4, 95%CI 1.6–3.5)及住院死亡率(OR 8.0, 95%CI 5.1–12.5)相关。

其中,81例(6.6%)同时符合KDIGO定义的AKI标准(即同时满足尿量和肌酐标准);453例(37.0%)仅符合尿量标准;691例(56.4%)仅符合肌酐标准。若仅以肌酐为指标,则术后AKI的发生率为845/12,318(6.9%) 术后第一天发生AKI有663例(5.0%),其中74.2%为1级AKI,16.9%为2级AKI,8.9%为3级AKI。术后AKI的总体发生率在术后前48小时内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

术后 AKI 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肌酐升高、高血压、贫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心率、男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和腹部手术。

结论:术后急性肾损伤仍然是重大非心脏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且与不良结局显著相关。其发病率在术后前 48 小时内达到高峰,并从第 5 天开始再次上升,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病因。术后 AKI 由患者和手术风险因素共同决定,其中患者因素与生理而非年龄相关。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类似,术后 AKI 与影响自主张力和髓系偏移的因素独立相关

2.6 血液学指标预测ICU脑外伤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及 30d 病死率

2025 年 04 月 文章链接

机械通气成功撤机定义为:拔管后48小时内无需二次插管或死亡、接受无创通气时间小于48小时,且自主呼吸试验符合呼吸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标准(含氧合指数≥150 mmHg、呼吸频率≤35次/分及心率波动<20%)

数据:MIMIC-IV数据库中接受机械通气的 414 例创伤性脑损伤( TBI )患者

结论:较高PLR与GLR与撤机成功率降低显著相关,而较高NLR则与30天死亡率升高相关。ROC曲线下面积(AUC)显示,PLR和GLR预测撤机成功的效能分别为0.636与0.634,而NLR对30天死亡率的预测AUC达0.752

2.7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模型

2025 年 04 月 文章链接

数据说明:

  • 纳入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385例(训练集)
  • 男232例,女153例,年龄60~85岁,BMI 15.0~32.0 kg/m2,ASA Ⅰ—Ⅲ级
  • 选取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130例患者作为验证集

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患者术后7 d内PO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POD和非POD组

主要结果:

  • 术后7 d内训练集有51例(13.2%)患者发生POD,验证集有19例(14.6%)
  • 与非POD组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中POD组年龄、酗酒、急诊手术和术后转ICU比例、
  • CRP异常比例、NLR、mFI明显升高,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AFR、PNI明显降低(P<0.05)
  • 年龄增大(OR=1.107,95%CI 1.015~1.208,P=0.022)、手术时间延长(OR=1.019,95%CI 1.006~1.033,P=0.005)、NLR升高(OR=25.939,95%CI 9.135~73.635,P<0.001),mFI升高(OR=9.097,95%CI 3.816~21.688,P<0.001)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POD的独立危险因素
  • AFR升高(OR=0.606,95%CI 0.414~0.888,P=0.010)、PNI升高(OR=0.896,95%CI 0.820~0.981,P=0.017)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POD 的独立保护因素
  • 训练集AUC为0.902(95%CI 0.866~0.939),验证集AUC为0.933(95%CI 0.891~0.975)

2.8 机器学习预测麻醉诱导后低血压

2025 年 05 月 文章链接

在全身麻醉手术中,动脉低血压是一个常见且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它与术后并发症的增加密切相关,如肾脏损伤、心肌损伤和中风。麻醉诱导后低血压(Postinduction Hypotension, PIH)受到患者特定因素、药物使用和麻醉诱导方案的影响

PIH 定义为接受了静脉诱导的全身麻醉后10分钟内平均动脉压(MAP)低于55 mmHg

在纳入的20,309名患者中,有4,948名患者发生了PIH,发生率为24.4%

主要结论: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PIH方面表现出色,其AUC达到了0.732;关键预测因素为诱导前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异丙酚剂量、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2.9 预测非创伤 ICU 患者接受输血概率的大模型

2025 年 04 月 文章链接

对 2016 年至 2020 年期间在一家美国大都会学术医院收治的 72,072 名非创伤性成人 ICU 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每年使用 4 年的数据进行训练,并在第五个不可见的年份进行评估

元模型:基于 stacking 集成算法将各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聚合为一个最终预测

其他模型: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前馈神经网络(FNNs)、SVMs 和 XGBoost

实验结果表明,元模型在不同的开发场景中优于其他模型。它在最佳情况下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指标,包括接收器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97,准确率为0.93,F1得分为0.89

2.10 基于临床数据和术中生物信号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心脏手术后谵妄

2025 年 04 月 文章链接

实验设计:基于1912例患者的回顾性数据,研究构建软投票(ENS)集成机器学习模型(依次为XGB、ET、LGBM、RF和GBC),并随后在202例新增患者中开展前瞻性验证

结果表明,该模型表现出色,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达0.887,准确率为0.881

重要性排名前五的变量分别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年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脑电双频指数(BIS)<40或患者状态指数(PSI)<25的持续时间、以及Katz分级4级

2.11 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围手术期大量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5 年 05 月 文章链接

数据说明:

  • 收集2013年至2022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的资料293例
  • 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大量出血组(99例)和无大量出血组(194例)
  • 根据术后血性引流液情况将患者分为大量血性引流液组(174例)和无大量血性引流液组(119例)

主要结果:

  • 单因素分析:与无大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患者ASA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心肺合并症、术中及术后输血比例较高,术前Cobb角较大,手术时长较长、手术范围节段数较多(均P<0.05)
  • 术前Cobb角≥53.5°(OR 3.08)、置钉数≥18个(OR 3.32)、手术时长≥184 min(OR 3.17)是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术中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 术前BMI≤16 kg/m2(OR 2.72)、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输血(OR 2.73)、手术范围节段数≥10个(OR 2.49)是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术后大量血性引流液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3 治疗干预

3.1 多种基础病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2025 年 06 月 文章链接

数据说明:

  • 一项从2016年到2018年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的回顾性比较疗效研究
  • 包括32,527名患有多种疾病和急性胆囊炎的老年人,中位年龄为78.8岁(72.4-85.2岁)
  • 21,728名患者(66.8%)接受了胆囊切除术。在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0 799名患者(33.2%)中,3462名(32.1%)接受了经皮胆囊造口管治疗

结果概述:

  • 在所有患者中,手术治疗与30天死亡率较低相关(风险差异【RD】,-0.03; _P_ <.001)和90天死亡率(RD,−0.04; _P_ < .001)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与30天再入院风险较低相关(RD,-0.15; _P_ <.001)和90天再入院(RD,−0.23; _P_ < .001)以及30天ED再入院风险较低(RD,−009; _P_ <.001)和90天ED回访(RD,−0.12; _P_ <.001)。经风险调整后的手术治疗成本在指数住院时更高(+$2870.84; _P_ < .001)和非手术治疗相比,在90天(−$5495.38; _P_ < .001)和180天(−$9134.66; _P_ < .001)较低

手术治疗在住院180天后具有相似的死亡率、较低的再入院率、较低的急诊科再次就诊率,以及较低的费用

3.2 骨科、麻醉科加速康复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25)

2025 年 05 月 文章链接

手术分级:骨科手术出血量 > 800ml 可引起血压明显降低,本共识定义为大手术;出血量 400 - 800ml 可引起血压小幅度波动,定义为中型手术;出血量 < 400ml,一般不引起血压波动,定义为小手术

推荐意见 1:骨科择期手术术前应根据手术创伤程度预估手术出血量,并采取相应的患者血液管理措施。中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数量应≥50x10 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如凝血功能异常,应调整至 PT 延长 < 3s,APTT 延长 < 10s。术前血小板数量 < 50×10⁹/L 时应备血小板。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患者建议请血液科医生会诊并指导治疗,待凝血功能纠正后再手术。

推荐意见 2: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的停用需平衡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与手术出血风险,术后评估出血风险最小化后尽早恢复使用。对仅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出血风险低可于术前 1 天停药,出血风险高者于术前 5 - 7 天停药。服用 P2Y12 受体拮抗剂类抗血小板药物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患者,或联合应用双抗(阿司匹林与 P2Y12 受体拮抗剂)药物的患者,术前应停用 5 - 7d,并采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

推荐意见 3:骨科大中型择期手术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建议术前 Hb 值达到 110g/L 以上。急性重度失血性贫血患者建议立即进行有效止血、快速输血和液体复苏,待血压和全身情况稳定后行急诊骨科手术

推荐意见 4:骨科手术患者术前应筛查有无贫血、贫血类型及病因,特别是明确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病因

推荐意见 5: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尽早纠正病因和营养支持,应用铁剂补足缺铁量,联合 rHuEPO 提升 Hb。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需尽快手术者应首选静脉铁剂

推荐意见 6:创伤患者术前应早期采用综合止血措施减少失血。伤后 8h 内静脉应用氨甲环酸 1g 可减少创面失血及隐性失血。

推荐意见 7:对急性失血导致的中重度贫血及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应及时输注异体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创伤后非急诊手术伴有中重度贫血患者可采用静脉铁剂与 rHuEPO 治疗

推荐意见 8:可根据医院硬件设施及患者需求选择术前自体血储存,同时应用综合治疗进行术前血液管理

推荐意见 9:术前介入动脉栓塞适用于高血运肿瘤和骨盆骨折后出血控制;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适用于骨盆或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控制

推荐意见 10:预计术中失血量 > 400ml 或 > 10% 血容量的患者、稀有血型、血型鉴定和(或)交叉配血困难、拒绝接受同种异体输血者可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异体输血率

推荐意见 11:应将微创理念与微创操作技术贯穿于手术全过程,减少损伤和应激反应

推荐意见 12:建议术中采用保温措施以维持患者核心体温不低于 36℃,避免凝血功能障碍与免疫功能下降

推荐意见 13:骨科手术无控制性降压禁忌证患者可将收缩压控制在 90 - 110mmHg 或降低基础血压的 20% - 30%;在出血量较多或进行手术关键步骤时进行控制性降压,降压持续时间不超过 1.5h

推荐意见 14:骨科手术预计失血量较多时,可于术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 20 - 40mg/kg,术后 24h 内根据失血情况再应用 1 - 5 次,每次 1g

推荐意见 15:麻醉医生与骨科医生应结合患者术中手术视野出血量、血流动力学参数、Hb 值、凝血功能评估是否进行异体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输注

推荐意见 16:显性失血量 300ml 以下的患者可采取出入量相等、零平衡的液体输注策略,失血量 > 400ml 或高龄患者应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指导输液。术后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后即可停止输液

推荐意见 17:术后切口出血应及时判断出血原因,重新加压包扎或重新缝合切口,必要时手术探查止血,酌情应用氨甲环酸。应激性溃疡高危患者术后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1 - 2 次,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

推荐意见 18:骨科手术术中失血≤300ml 且术后精神饮食尚可者,术后第 1 天复查全血细胞计数,并根据结果判断是否继续监测;术中失血≥400ml 者,术后及时复查全血细胞计数及凝血功能

推荐意见 19:对骨科术后 Hb<100g/L 者,在加强营养基础上应尽早启动静脉铁剂和 rHuEPO 联合治疗;Hb≥100g/L 时应口服铁剂或联合 rHuEPO 治疗。

推荐意见 20:异体红细胞输注指征:(1) Hb<70g/L;(2) Hb 为 70 - 100g/L 时根据患者年龄、失血量、心肺功能以及有无缺氧症状等因素综合判断

推荐意见 21: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应组建多学科团队,定期进行年度输血率及输血原因分析,同时制定血液管理的年度目标。通过年度评估和反馈,优化流程,逐步降低输血率与输血量

3.3 成年重症患者输注红细胞:美国胸科医师学院临床实践指南

2025 年 04 月 文章链接

  1. 对于危重患者,我们建议限制性红细胞输注策略优于允许性红细胞输注策略 (强推荐,中度证据确定性)。

  2. 在患有急性胃肠道出血的重症患者中,我们建议限制性红细胞输注策略优于允许性红细胞输注策略 (强推荐,中度证据确定性)。

  3.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重患者,我们建议反对限制性红细胞输注策略 (条件性推荐,证据确定性低)。

  4. 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危重患者,我们建议限制性红细胞输注策略优于允许性红细胞输注策略期间围手术期 (条件性推荐,中等确定性证据)。

  5. 在患有孤立性血清肌钙蛋白升高的危重患者中,在没有其他心肌缺血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建议限制性红细胞输注策略优于允许性红细胞输注策略 (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极低)。

  6. 对于感染性休克和器官低灌注的患者,我们建议在常规治疗中不增加允许性红细胞输注阈值 (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低)。

3.4 氨甲环酸用于普通外科的安全性与疗效

2025 年 05 月 文章链接

干预:在手术开始和结束时 1-g 剂量的预防性静脉注射氨甲环酸或安慰剂

在这项包括 9535 名参与者的随机临床试验的子研究中,其中 3260 名接受了普通外科手术,预防性氨甲环酸(TXA)与安慰剂相比,显著减少了主要出血事件(8.0% vs 10.5%),在安全性事件方面没有显著差异(11.9% vs 12.5%)。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普通外科手术与非普通外科手术,没有亚组效应。

3.5 机械通气撤机失败:超声检查在撤机过程中应用价值的范围综述

2025 年 05 月 文章链接

实验设计:

  • 检索PubMed、Scopus和Cochran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8月12日发表的观察性与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包括:英文文献、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机械通气成人患者、采用超声指标评估撤机失败负荷的研究

主要结果:

  • 初检获得3573条记录,去重后筛选3117篇文献,最终纳入89项研究(含6项临床试验、80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及3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6841例研究对象,撤机失败率为28.2%
  • 与撤机失败显著相关的超声参数包括: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室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增高、膈肌移动度、膈肌增厚分数、膈肌浅快呼吸指数、通气频率与膈肌位移比值、咳嗽时膈肌移动度及收缩速度等。
  • 超声检测到的肺通气丧失、肺水肿、胸腔积液以及拔管后喉头水肿所致气道梗阻均与撤机失败相关

4 预后风险

4.1 术中低血压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关联

2025 年 06 月文章链接

论文设计:

  • 检索了截至2023年6月的PubMed、Cochrane和Embase数据库
  • 涉及 9359 例患者10项随机临床试验(RCTs) 的Meta 分析
  • 对比术中允许性血压管理(平均动脉压≤60mmHg)与目标性血压管理(平均动脉压>60mmHg)

主要结论:

  • 允许性血压管理组与目标性血压管理组的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允许组89/4644例 1.9% vs 目标组99/4643例2.1%,比值比(OR)为0.88,95% CI 0.65-1.18,P=0.38,纳入9项研究时$I^2$=0%)
  • 允许性血压管理组房颤发生率(102/3896例 2.6% vs130/3887例 3.3% ,OR为0.71,95%CI 0.53-0.96,P=0.03,I2=0%)和住院时长(平均差-0.20天,95%CI-0.26--0.13,P<0.001,$I^2$=0%)显著降低
  • 心脏手术与非心脏手术的亚组分析未见显著差异

往年同期文章